单元 |
课 题 |
教学目的要求 |
教学重点、难点 |
教学措施及教学方法 |
教学时间安排 |
课时 |
周次 |
时间 |
七 |
分
与
合 |
1.让学生通过分物体的具体活动,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,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,或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,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。
2.使学生在探索10以内数不同分法的过程中,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、应用规律的主动性。
3.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,提高动手实践能力,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。 |
1.理解、掌握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。
2.相关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有序思维方式的培养。 |
1.在具体的分与合的操作中体会“分”与“合”的思想。
2.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“分”与“合”的关系。
3.在分与合的活动中,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。
4.在感兴趣的氛围中,提高练习的效率。 |
7 |
第七周至第八周 |
10.14-
10.25 |
八 |
10
以
内
的
法
和
减
法 |
1.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;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;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、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。
2.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探索,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,进一步体验分与合的思想;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算式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,并能简单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;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、推理能力。
3.使学生在运用加、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初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,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,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,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,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。 |
1.让学生初步体会加、减法的含义,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、减法。
2.解答用括线和“?”表示的实际问题。 |
1. 重视学生对加、减法含义的体会。
2.合理设计学习活动的层次,促进学生自主探索。
3.安排实践活动:丰收的果园 |
20 |
第九周至第十四周 |
10.28-
12.6 |
九 |
认识11-20各数 |
1.使学生在观察、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,初步感知计数单位“一”和“十”,知道10个一是1个十;初步认识数位,知道“个位”和“十位”;会正确读、写11-20各数,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(或两个十)组成的;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,会比较它们的大小;能正确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。
2.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,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,培养初步和估计意识,发展数感。
3.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,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,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。 |
1.11-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。
2.写11-20各数。 |
1.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数经验。
2.注重操作活动在认数中的作用。
3.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。
4.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。 |
4 |
第十六周至第十六周 |
12.9-
12.17 |
十 |
20以内的进位加法 |
1.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,会正确进行口算,并逐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。
2.使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,通过观察、操作、比较、分析和交流等活动,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,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,感受算法多样化,增强主动优化算法的意识,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。
3.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,积累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,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,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,具在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。
|
1.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。
2.用所学习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。
|
1.借助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入实际问题。
2.重视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,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。
3.增加练习机会,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。
4.加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,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。 |
10 |
第第十六周至第十八周 |
12.18-
1.3 |
十
一 |
期末复习 |
1.使学生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,理解加、减法的含义,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、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,能正确、熟练地口算,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。
2.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,进一步认识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和球,认识上下、前后、左右等方位,能应用分一分、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一些简单的数据,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据意识。
3.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,并能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,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,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,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。
4.使学生在数学探索中,进一步积累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,初步形成学好数学的自信心。 |
|
|
4 |
|
1.6-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