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内容 |
解比例 |
教材分析 |
《解比例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“比例的基本性质”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,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。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、展示才华的机会,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。 |
教学目标 |
知识与技能 |
.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. |
过程与方法 |
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,从而熟练解比例X|k |B| 1 . c| O |m |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|
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,熟练解比例 |
教学重点 |
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,学会解比例. |
教学难点 |
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,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,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. |
课前准备 |
埃菲尔铁塔照片 |
课时安排 |
一课时 |
教 学 过 程 |
教学步骤 |
|
教师点拨 |
一、
温故
互查
|
预习学案(二人小组互相检查)W W w .X k b 1.c O m
(一)解下列简易方程,并口述过程.
2x =8×9
(二)什么叫做比例?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?
(三)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,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?
6∶10和9∶15 20∶5和4∶1 5∶1和6∶2
(四)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.
3∶8=15∶40
|
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。
|
二、
设问
导读
|
(一)揭示解比例的意义.
1.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X来代替(可任意改换一项),讨论:如果已知任何三项,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?说明理由.
2.学生交流(四人小组)
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,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,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,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,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.
(二)教学例2.w W w .x K b 1.c o M
出示教材35页的例2 (埃菲尔铁塔照片)
1.讨论: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:10.是不是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也是1:10
2.交流并明确(四人小组).
(1)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,可以把比例改写为:
(模型的高度):320=1:10.
(2)如果把模型的高度设为x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式呢?
(3)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.
解: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
X:320=1:10
10X=320×1
X=
X=320
答语。
(三)教学例3 例3.解比例
1.组织学生独立解答.
2.学生汇报
3.练习:解下面的比例.
X:10=2: 5 0.4:X=1.2:2
|
.教师明确: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,如果
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,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.求比例中的未知项,叫做解比例.
|
三、
自学
检测
|
(一)解下面的比例.
0.8:4=x:8
(二)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,并且解比例.
1.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.
2.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.
3.等号左端的比是1.5∶ ,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.6和4.8.X K b 1. C o m
|
依据题意写出比例 |
四、
巩固
训练
|
(一)解比例.
= = ∶ =3∶12
(二)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m,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: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?
(三)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
①3×40=8 × 5 ②2.5×0.4=0.5× 2
|
注意单位统一 |
五、
拓展
延伸
|
拓展练习(4人组讨论)
下图是一个山坡的示意图(假定山坡的坡度处处相等),如果A点的高度是40米,B点的高度是多少米?

|
先找出对应关系 |
六、
课堂
小结
|
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.想一想,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?(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),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.新 课 标第 一 网
|
|
作业设计 |
2、解比例。
(1)x:30=20:12 (2) =
(3)x:2.8=2:3.5 (4) : =x: 
(5) = (6) :14=
1、六年级同学做了一些纸花,其中红花有84朵,红花与黄花的比是7:5。黄花有多少朵?
2、兰兰的心脏40秒跳了50次,那么你能推算出她的心脏2分钟跳了多少次吗?
|
板书设计及
教学反思 |
解比例
例2
解: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
X:320=1:10
10X=320×1
X=32
答语。新| 课 | 标| 第 |一| 网
在完成练习十的第8题中有关糖水的两个问题后,我让学生继续研究——怎样让题目中的两杯糖水变得一样甜?(要求只允许改动其中的一个数)让学生展开讨论计算,学生乐此不疲。这一环节,既可以巩固解比例的相关知识,更能够让学生在加减配料的过程中,对化学中浓度问题有很好初步认识——一举两得。
|
|
|
|
|
|